人物生平
李渤(772—831),字濬之,唐代成紀(今甘肅秦安縣)人,天資聰穎,喜歡讀書。青年時不求仕進與仲兄李涉隱居廬山,后于元和初年受招出任。先后任過著作郎、右補闕、庫部員外郎、考功員外郎、虔州刺史、汀州刺史、諫議大夫、給事中等。大和五年卒于官任,終年五十九歲,追贈禮部尚書。
人物軼事
【桂林南溪山】
敬宗寶歷元年(825年)二月李渤被唐敬宗下令出任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,充桂管都防御觀察使,遠離京城、躲避時事。李渤為人正直,胸懷開闊。他懷著憂國憂民之心,南下赴任,不因官位的升遷貶謫而麻木不仁,志向低迷。
來到桂林后,遠離了京城政客的紛爭,靜下心來為桂林人民干一番事業(yè)。桂林靈渠開鑿于秦代,其間雖經(jīng)馬援疏灘,但到了中唐時期,河堤崩潰,陡門俱壞,他首先對靈渠進行修復。李渤親自帶領到靈渠考察,設計建造了鏵堤,將洪流劈為兩半,使之成為緩慢的旁流,分別匯入南北渠,減小了洪峰對攔河壩的沖擊。對靈渠河道“重為疏引、乃增舊跡,以利行舟”。為解決旱年行船與農(nóng)田用水的矛盾,李渤又制定出完善的條文法規(guī),即白天確保行船用水,晚上可用渠水灌田,這些利國利民的舉措,得到了百姓的擁護,現(xiàn)當?shù)匕傩肇暦畹撵`渠四賢祠內(nèi)就有李渤。
【江洲刺史】
李渤到江州不久,發(fā)現(xiàn)朝廷管理財政的官員張叔平,不顧百姓疾苦,竟奏征貞元二年(786年)逃戶欠款四四0一貫。他體察下情,為民請命,立即上書陳奏“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頃,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頃”,還要征收三十六前的拖欠,黎民百姓實在負擔不了。在李渤的懇切請求下,朝廷才下旨:“江州所奏,實為誠懇,若不蠲容(免除),實難存濟(安頓),所訴逋欠(拖欠)并放(免收)。”
當年,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,面積約一千二百畝,東抵北風嘴,西連龍開河,南接山川嶺,北依潯陽城。由于湖面寬闊,南來北往行人諸多不便。李渤為了方便行人,遂糾工在湖中筑堤。堤長七百步(約二里),南連山川嶺,北接城池的南門口,溝通南北,往來稱便。堤上還建橋安閘,控制和調(diào)節(jié)水位,兼有灌溉農(nóng)田之利。后人為感謝這位刺史,將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,外湖名甘棠湖,橋名思賢橋。
作品介紹
《南溪詩序》(片段)
“桂水過漓江,右匯陽江,又里余,得南溪口……右連幽墅,園田雞犬,疑非人間……以溪在郡南,因目為南溪。溪左屏列岸巘,斗麗爭高,其孕翠曳煙,邐迤如畫;右連幽墅,園田雞犬,疑非人間?!?/span>
【賞析】
這段簡練優(yōu)美的文章,刻在桂林南溪山,它刻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寶歷二年(公元826年)。在這篇《南溪山詩并序》中,李渤對南溪山旖旎景色贊嘆道:清澈的漓江通過象鼻山后,往右匯入了陽江。又流經(jīng)一二里的路程,就到了南溪口。南溪的左面像屏風似的排列著懸崖峭壁,它們斗麗爭高,崖上郁郁蔥蔥的翠色掩隱在霧色蒙蒙的煙雨之中,仿佛一幅長長的水墨畫。南溪的右面是一片恬靜的幽野園田,遠處傳來雞鳴狗吠之聲,簡直讓人懷疑這里還是不是人間!這段描述,仿佛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再現(xiàn)眼前。
《留別南溪》
常嘆春泉去不回,我今此去更難來。
欲知別后留情處,手種巖花次第開。
如云不厭蒼梧遠,似雁逢春又北歸。
惟有隱山溪上月,年年相望兩依依。
【賞析】
李渤在桂林期間開發(fā)南溪山、隱山,寄情山水,與泉石為娛,也為桂林當?shù)厝嗣褡隽瞬簧俸檬隆L拼蠛驮辏?/span>827)正月,就在李渤風恙求代,即將告別桂林,他著戀不舍,留下了離別之詩。他把對桂林人民的眷戀之情寫到詩中,鐫刻在白龍洞口,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懷念。李渤在桂林前后四年留下了許多遺跡,凡涉足靈渠或品桂林秀色山水(特別是南溪山景區(qū))的人們是不應該忘記李渤的。詩人李渤種下的“巖花”,應該永遠開在人們的心里。
名人評價
【新舊唐書】
《舊唐書》稱贊李渤:“孤貞力行,操尚不茍合?!逼沸远朔秸保瑘猿植偈?,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。
《新唐書》說他是:“孤操自將,不茍合于世?!?一位淡泊名利的隱士,因為要做仁者的理想而出山。直言敢諫,不畏邪惡,遭逢貶黜,卻不改初衷。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,得到人民的愛戴與紀念,成為塑造桂林的使者與明臣。作為官者,他已經(jīng)用自己的事跡,樹立了恪盡職守,為民請命的高大形象,直至今日仍被世人懷念。